English

键盘敲击的脚步

1999-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电脑网络世界》周刊的编辑来约稿,说《光明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让记者编辑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言说这50年的发展道路。当然,是要说与电脑有关的事。

提及与电脑有关,我便想起报社电脑采编平台开通时的报道中的一句话。记不起是说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还是告别笔与纸迎来光和电。我想,不同的处境譬如我和排版印刷车间的工人师傅,会有不同的感受,总之我记住了告别笔与纸时那种卸去负担的轻松感和面对崭新世界的新鲜感。

我做文艺记者多年,其间,也在北京亚运会时有过一段十分短暂的体育记者“生涯”。我以为,电脑对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当是必不可少,而对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而言,这个必要性更为凸现。这是因为,几乎所有重大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每每都是在晚上进行。当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吃过晚饭,悠闲地坐在剧院里、体育场的看台上和电视机前时,文体记者才刚刚开始一项必须在当晚迅疾完成的工作。电脑,在这样的时候,成为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得北京亚运会时,我们每天的工作量极大,从早上的第一项采访开始,到晚上的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四处奔波,马不停蹄,转赴赛场途中的间隙,少不了抓紧时间为刚刚结束的采访打打腹稿。有一天,早上奔赴昌平自行车场,下午转道亚运村,晚上又赶往丰台体育中心采访藤球比赛。我一边观看藤球比赛,一边想着写着白天的采访稿,时间紧,注意力又不好集中,一篇稿子改了划了好些地方,心想,本来时间就紧,回报社后还得把稿子再抄一遍,我多受点累倒不在乎,又得让夜班的同志多等一会儿,要是这时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安放膝上、任我落指如飞,该有多好。

没想到当时的一个念头,几年后却变成了现实。但不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而是一个宽敞明亮的采编中心、队列般相依相望的一百多台内部联网的电脑。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用为晚上演出结束归来后笔走龙蛇而担忧了,那些关于晚会和艺术家的背景,我事先已在电脑中写好,回来后,只需迅速调出原稿,十分方便地在其中穿插写入演出现场的“实况”,转瞬大功告成。

前年冬天,世界小提琴大师穆特来京,在世纪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令爱乐者倍加关注。不巧的是,那天傍晚时分,京城突降雨雪,路上变得十分泥泞,车难行,人亦难行,从东三环往世纪剧院去的路上,满是坐不上汽车、只得徒步赶路的行人。对我来说,最为担心的是音乐会结束后赶回报社发稿的遥远路程,纷纷扬扬的雨雪使人更加心急。但一想到早已在电脑中写好的音乐会及穆特背景,我心中顿时轻松了好多。记得我那晚在题为《穆特琴声动京城》的新闻稿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晚这场令人瞩目的穆特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她为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而举行的世界巡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爱乐者期待已久的一场高水平音乐会,黄昏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未能让爱乐者放慢匆匆的脚步。”现在想来,因为电脑采编平台的建立,那场雨雪,也未能让我放慢在字里行间赶路的脚步。

《光明日报》50年的历程中,有很多值得记载的大事,而我在这里写下的,实在是太过平常的小事。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小事,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告别纸笔用电脑写作,对记者来说只是前进中的一小步;但电脑采编平台的建立,无疑是《光明日报》发展史上的一大步。是为记,为《光明日报》50周年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